经济与金融学院副院长陈镇喜教授主持会议(学校供图,央广网发)
大师风骨:85岁的父亲为抗日绝食而死,他冒着战火去保护学生!
1937年7月,卢沟桥事变的枪声引爆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导火索,战争开始没多久,天津北京等华北军事要地就被日军攻陷,而此时住在北京城内的陈寅恪一家人,也在这个人心惶惶的时刻迎来了又一场巨变,在北京沦陷之后,面对国破山河碎的凄惨景象,已经85岁高龄的陈三立开始绝食,这位久卧病榻的老人,以这种决绝的方式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抗议,无论陈寅恪怎么劝说他都不肯进食,也拒绝服药,9月15日,已经绝食多日的陈三立,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,爱国心切的他临终之时还在问,外传我军在马场得胜,不知确否?
清末四大公子之一的陈三就这样在日军的枪炮声中,与世长辞,对于陈寅恪来说,父亲绝食以示反抗日本的决心,让他深受感触,后来在日本战败投降的消息传来之后,陈寅恪不仅感慨良多,父亲那绝食抗日的悲壮情景又在眼前一一浮现,最后他挥笔写道,国仇已雪南迁耻,家祭难忘北定时,对这段国耻家恨,他毕生都刻骨难忘。
在日军攻陷天津、北京等华北重镇之后,国民党政府马上下令清华北大和南开大学迁往湖南长沙,混编成为一所临时大学,于是陈寅恪在料理完父亲的丧事之后,便马上带着家人仓皇逃离北京向长沙奔去。
从北京到长沙,一路向南,一路却都是仓皇与心酸,在路上随处可见在漫漫黄沙中拖家带口的逃难者,而混迹于逃难者人群中的陈寅恪一家,也是一脸的凄惶与愤恨,可是在这个国破山河的日子里,一家人能够从日军的铁蹄下逃出来,已经实属不易了。
饱尝艰辛,才辗转来到长沙,陈寅恪一家先是投宿到亲戚家,想等新学校湖边完成之后再去讲课,结果还没有等陈寅恪一家在长沙站稳脚跟,日本侵略军又将战火燃烧到长沙,于是陈寅恪只能带着家人,跟着清华大学组织的逃难队伍,向着大后方云南前进,最后陈寅恪一家又从广西逃到了香港。
陈寅恪的女儿陈流求,后来在回忆这段躲避烽火的日子时说道:我家只好继续登程,离长沙市已经霜冻,经衡阳搭长途汽车,星夜投宿零陵县,随后到达广西桂林市,桂林是母亲祖籍所在外,祖父母早已过世,我们和叔外祖父母叙谈近几天又急着赶路,在细雨蒙蒙中登上了长途汽车,经乐平到达梧州,晚间登上内河江轮沿西江而下,经虎门直达香港。
1938年年初,心怀爱国之志的陈寅恪,将妻儿安顿好之后,立马由香港返回云南蒙自的西南联合大学,他要回到学生们的中间去,他根本就无法容忍自己可以因为战火而放弃学生配资买卖股票,哪怕他的个人选择对个人家庭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,这就是陈寅恪,那个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,那个有着一身颇具风骨的民国教授。
陈寅恪陈三立长沙日本北京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