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角巾尿片的用法其实非常简单,在三角巾两头它是有固定带,在使用时先将固定带绑在婴儿的腰上,距离肚脐有一厘米的地方,此时绑的力度要把控好,太紧或是太松都不可以。将尿片摊平后穿过到后边,塞在后腰位置上,再去整理下尿片防侧漏隔边,避免出现侧漏即可。
从现在的主战坦克来看,炮塔多为居中的形式,除了结构上的合理之外,也更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。而实际上坦克炮塔和车体之间并不是只有这一种组合方式,细心的人应该会发现,早期的很多很多炮塔位置非常靠前,同时还有一种坦克,它们的炮塔完全就是安装在车尾处的,这就是前置炮塔和后置炮塔。虽然现在这两种结构已经很少见了,但依旧在坦克研发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。
炮塔的安装位置取决于什么?
炮塔的安装位置当然是取决于炮塔坐圈在哪了,通过坐圈,炮塔和车体相连,组成的内部空间就是战斗舱,车组成员主要就集中在这个地方。从外观和广义的角度来看,炮塔和战斗舱可以相互指代。而动力舱主要负责承载发动机,现在普遍被安装在车体后方,若是将它安置在坦克的前面,就会出现炮塔后置的情况。而驾驶员所处的驾驶舱基本上位置不会发生变化,一般都在车体最前端。
喜欢车的人一定清楚,家用汽车普遍都是前驱前置(前轮驱动,发动机前置)或前置后驱。两种结构自然有一定区别,前轮驱动的车结构较为简单,而且车内空间也比较大,但爬坡能力不行,后驱的车则相反。这些特性其实在坦克上一样适用,若是前置炮塔的坦克,那它的动力系统理应就是后驱后置的,后置炮塔正好就是反过来。而前驱后置(前轮驱动,发动机后置)的情况,普遍在中置炮塔坦克上出现。
因为后置炮塔的坦克在我们的印象中少见,所以给人了一种比较科技范的感觉,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大多数坦克都是前置或中置,从资料上来看,很多国家也都进行过后置炮塔的研发工作。虽然都基本上都没有什么结果,而这并不证明后置炮塔的技术含量很高。就拿使用履带的拖拉机为例,它亦可以被看成一个没有武装的后置炮塔坦克,而且早在一战和二战之间的那段时间里,也诞生多种炮塔后置的小坦克,只不过受大环境影响它们都被淘汰了而已。
并不受欢迎的后置炮塔
拿后置炮塔来看,人们将炮塔放在后面发动机放在前面无不是三个原因,一是这辆坦克就是拖拉机改装的。二则是为了提升车组成员的生存几率,在大多数的时候,坦克往往都是正面中弹的几率更大一些,而前置的发动机可以让前装甲被击穿后再为车主成员提供一层屏障。三则是为了起到缩短坦克整体长度的作用,坦克炮的倍径往会将车体长度加大不少,而且还会造成头重脚轻的现象。因此将承载了主武器的炮塔后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,这一点在很多自行反坦克炮上都有体现。
尽管有了上述的这些优点,后置炮塔在战争之中还是被冷落了,其中的原因也比较好理解。为了保证防御力,坦克车体前面是一个较为密封的空间,这就意味着发动机如果出现故障将很难对其进行修理,同时过厚的装甲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散热。至于发动机前置严重影响俯角这一点还是有的,但并不是一个主要原因,俯射的角度还是多取决于炮塔内部的结构。而受过训练的士兵都清楚,坦克的后部装甲薄弱,携带反坦克武器的时候也会主要针对后部,这使得后置炮塔坦克的优势变得很不明显。
因为以上的原因,整个二战时期很难见到炮塔后置的坦克(自行火炮不算)。但战争结束之后,还是有不少国家进行性了这项尝试,比如说法国的AMX-13轻型坦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,但和其它坦克相比,它还是更倾向于一种步兵支援战车。到了上世纪70年代,梅卡瓦主战坦克诞生了,直到现在它也是唯一一辆以后置炮塔形式存在的主战坦克。期间发生的战斗也证明后置炮塔的利与弊,因为过度加强了防御,就算是相对薄弱的车体后部也足以抗住一发炮弹。通过研发人员的设计,梅卡瓦的散热是很正常的,但对发动机维修的困难却一点没有减少,最少三次的吊装作业才能让修理人员接触到发动机。除了当地,梅卡瓦坦克在其它地方也并不是很适用。
前置炮塔的代表坦克——T34
T34的大名想必大家都应该听过,它是二战时期欧洲东线战场的常客,其性价比超高。但就是这样一个“大众化”的坦克其实并不是一个常规车型,整个二战期间还是以中置炮塔、后置前驱(发动机后置)的坦克型号居多。而T34是一辆前置炮塔的坦克,而发动机后置的同时驱动也在后面,这就相当于其它坦克是在“拉车”而T34这种结构则是在“推车”。这样做当然不是为了更容易爬坡,四轮的汽车后驱容易爬坡是没错,但坦克用的是履带结构,理应不存在这一说法。
而前置炮塔所提供的俯角优势在T34上其实也没有体现,所以说炮塔的位置不是影响俯射角度的主要原因。做出这这种设计的原因应该是根据当时情况来定的,为了应对纳粹德国的大举入侵,苏联急需一种便于生产的坦克,而取消了传动杆结构的T34在合适不过了,同时车体也得以大幅度的降低。就算正面被击穿,因驱动装置在后面也未必会完全报废。另外,前置炮塔也可以小幅度提高移动射击时的稳定性。
被传动轴抬高的谢尔曼
再来看看谢尔曼坦克,和T34一样的出名,但在结构上二者却完全不同。谢尔曼就是典型的中置炮塔、后置前驱,可能有人觉得谢尔曼很高,这在当时是一件很不合理的事。其实这就是为了向内部结构妥协而产生的结果,连接发动机和驱动的传动杆直接抬高了谢尔曼的车体。前面的驱动装置在中弹之后很大几率就会使得坦克趴窝,而且维修起来十分困难。同时的德国坦克和部分英国坦克也采取了这种结构,可以将炮塔中置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麻烦,所以美国后来所使用的潘兴重型坦克就换成了前置炮塔。
当然后置前驱虽然弊端比较大,但这不证明中置炮塔就是一个弊端,不然怎么在技术还不太成熟的二战时期,人们还是硬要用中置炮塔的结构来设计坦克,而现在的主战坦克也极大的证明了中置炮塔的可行性。和后置炮塔相比,中置炮塔不会和发动机抢地方,而且俯射角度也不错,坦克前部的着弹区也得到了有效的缩减。同时它也不用太担心平衡问题,可以大幅度的提升炮管倍径。
结语
在二战结束之后,中置炮塔的坦克因结构合理而得到了人们的重视,并成为了主战坦克的首选研发方向。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,在采用中置炮塔结构的时候依旧可以使用后置后驱的动力系统,后置前驱所带来的弊端也消失了。而前置炮塔和后置炮塔也因存在的弊端较多,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。
参考文献
《T34IntroductionandOverview》
《ShermanIntroductionandOverview》
《动力学分析与应用》
《ToughlessonsforIsraeliarmour》期货线上配资
谢尔曼中置后置炮塔坦克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